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材料二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团安全体系的建议: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苏、法两

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1)相同点: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原因: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 (2)互相承担抵制德国侵略的责任,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有一个东方的屏障。 (3)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英法有欧洲霸权之争,英国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矛盾,互不信任;德国采取灵活的外交,分化瓦解欧洲大国。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欧洲国家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一中“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和材料二中“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可知,法俄两国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欧洲国家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 (2)从材料中“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等信息,同时联系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目的是为了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同时,波兰可作为苏联的屏障。 (3)联系所学,从涉及到的国家来看,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从材料三来看,德国又紧紧抓住了这些矛盾并加以利用,导致最终未建立起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据此回答没有建立起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1939年5月11日,蒙军和伪满洲国军队在该地区发生冲突。5月12日,日、苏军队在哈勒欣河附近的诺门坎地区激烈交战。28日,侵华日军进入争议地区,向哈拉哈河推进,遭苏联和蒙古军队阻击。7月2日,日军再次进攻,强渡哈拉哈河,攻占巴音查干。经3天激战,日军撤回哈拉哈河东岸。事后,日军又多次进攻,均被击退。8月20日,苏联和蒙古军队转入进攻,23日包围日军主力,至31日全歼该敌。9月,日军在空战和地面战斗中连遭惨败。16日,双方停火。日本从此放弃北攻苏联的计划,南下东南亚计划占了上风。苏联也因应付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而无暇东顾,直至1945年8月苏军在东北发起对日军的远东战役前,日苏双方再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行动。

——整理自《诺门坎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事件发生的重大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诺门坎事件对日本二战战略的影响。

 

查看答案

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世代不会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摘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联合国与国联相比,在制止战争方面明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相对应的优势。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摘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两个典型事例。

 

查看答案

东欧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

A.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    B. 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D. 东欧剧变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和平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拉开序幕,这是因为

A.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B. 美国青年民主意识强

C. 战争对青年的危害更直接    D. 美国青年是和平运动的先锋

 

查看答案

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在联合国频频使用否决权,由此得了个“Mr.No(摇头先生)”的绰号。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苏联频频使用否决权    B. 美苏企图利用联合国推行强权政治

C. 苏联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D. 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