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 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的成就 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