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 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工商业赋税沉重
C. 物质生产的进步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 土地租有制的确立
B.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