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9世纪前半期中国主要农副产品茶、丝的出口变化统计情况。这表明
A. 对外贸易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B.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D. 中国茶丝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好评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主张
A. 重商抑农 B. 农商并重 C. 重农抑商 D. 重本抑末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 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工商业赋税沉重
C. 物质生产的进步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