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启蒙思想的著作这样写道:“如果同一个人或是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部著作是
A.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B. 《哲学通信》(伏尔泰)
C.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D. 《社会契约论》(卢梭)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森(1868~1943)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从1931年至l943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3年之久。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林森认为:“敌人的计划,不仅是要灭亡我民族.并且要拿灭亡我民族做阶梯、来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林森号召奋力抗战:“……不仅是全国各地的军队同时抗战,并且要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同时都参加抗战的工作;有力者出力,有财者出财;或以其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或以其产业物品,捐助军用。”“……军事上一时退却,仅是一个战场的得失,不足以影响战局全部。……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林森预见到这将为中国本的抗战带来转机:“果令环球人士咸能痛恶侵略,尊重自由,又悉相互合作,彼此联系,则侵略必可根除,和平必能永莫。”1943年林森逝世,中共中央发来唁电,指出:“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摘编自《前国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遗集》
(1)根据材料,概括林森的抗战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森的抗战思想。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48年8月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了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联络委员会。其中有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其夫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1949年4月20日至25日,第一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法国巴黎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同时进行,有2287名代表参加,代表72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和25%的世界人口。1950年爱因斯坦发表电视讲话,反对美国制造氢弹。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会尊奉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共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人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于l912年将清朝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随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小学设置修身、国文、地理、算术、体操等科目,高等小学则在此基础上增设外语、图画、手工、裁缝等课程。中学、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增设理化、音乐、家政等课程。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悖、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救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宗旨。何为公民道德?蔡元培解释说:“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在新学制下,分为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2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不同系统。壬子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教育》
(l)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创建新式教育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黄钟在《帝国崛起病》一书中.细致分析了几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找到了大国兴衰与权力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8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就是说,权力国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大国衰亡定律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