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 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 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 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 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 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 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 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郡县,奉“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相(地方王国)。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A. 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 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D. 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著名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写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兼相爱,交相利” B. “天行有常”
C. “天人感应” D. “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