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影响;表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要求,痛斥了日本的侵略行径,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为后来山东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对列强说“不”。 结局;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被迫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 认识: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是时《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弱国无外交,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可归纳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可归纳为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根据材料“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 可归纳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法联合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第二小问认识:关于山东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收回青岛等是国家利益和主权的体现,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必然要求;二是列强转让山东利益给日本,是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主权的践踏,体现弱国无外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后期,百姓困乏,户口减半,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汉武帝采取了减少边事,恢复农业等措施,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使汉朝避免了陷入秦末的厄运。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昭帝继位。公元前74年,宣帝继位。

汉宣帝表面上很重视儒家,但他也说过自己的心里话:“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针对武帝以来地方郡治的日益败坏,重视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考核,对政清者给予褒奖,对于公卿大臣多从有政绩的地方官选拔。史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宣帝数下诏书,使民归农,还奖励地方官吏就地安置流民。他多次下令减免租赋,如前51年减民算三十,前55年减天下口钱,还先后削减徭役六项,赈贷五次。前54年,置常平仓,“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又减贾而粜”。同年,南匈奴归附汉朝,在汉击溃北匈奴后,占有匈奴全境。汉跟匈奴之间从此和睦相处了40多年。

——据《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棋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烃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支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最终会达到“理想状态”。而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状态,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解释说,人们的素质不同,强者富有竞争力,因而能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产者,弱者由于无能懒惰丧失竞争力,只能成为贫穷的劳动者。他反对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认为政府的作用就是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使人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摘编自吴于廑等著《世界史》

材料二张东荪(1886~1973年),中国哲学家。他在1919年发表《第三种文明》一文,曾指出,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习惯与迷信的文明,是宗教文明;第二时期,自由与竞争的文明,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文明;第三时期,互助与协同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文明。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而不应提倡第二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因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阶级悬隔愈大一天,社会会发生爆裂”,“国家主义存在一天,武力则愈加强悍一天,结果没有不发生惨剧的。”

——摘编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位人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人物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对张东荪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表明德国

A. 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 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 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查看答案

(原创)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

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