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湘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为“移风易俗”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近代历史上“中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类 | 生产关系 | 文明阶段 | 主要内容 | 传播途径 |
“中学” | 封建生产关系 | 农耕文明 | “四书”“五经” | 传统教育和科举 |
“西学”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工业文明 | 近代科学技术 | 新式学校教育 |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就其制度而言,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至少有三次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在近代,“中学”境遇不佳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引人中国的“三种政治制度”。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的“三次思想观念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哲学的发展是宗教神学世界观崩清的一大成因,并随之造成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抬头。世异时移,到了17、18世纪,欧洲科学开始狂飙突进并最终战胜了笼罩一世的神学。上帝变成了“不在家的主人”,而牛顿则成为“人间的管家”。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材料三1870年到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但是1870年以后,我们可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展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哪些因素使“上帝变成了‘不在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牛顿成为‘人间的管家’”,这一说法?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An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时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尊敬的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的具体表现。
(2)从上述材料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持何种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自《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材料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他们提出各自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概括指出材料二、三中,孔子、老子提出的主张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