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极力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说成是孔子教义的最高境界。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D.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 断绝了中外经济交流 B. 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C. 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D.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据《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据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汉代牛耕的普及 B.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脆弱性
C. 农民耕作的艰辛 D. 牛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大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大体定型 ②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确立
②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④儒家和道家是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