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I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1)参访君主立宪国的官制,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迫于西方列强压力,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2)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新机构的设置虽然对旧官制有所改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中央政府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官制改革。 第(1)问,根据材料“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可以组织出答案,结合材料“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概括出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可知,清廷官制改革并没有起到长治久安、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却推动了官制的近代化,注意辩证地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光秃秃的样子),而百姓有余材也。”

一一《荀子·王制》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一《老子》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

——《淮南子·说山训》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唐律疏议·杂律》

材料二

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材料四

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

——据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环保思想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简要说明发达国家在改善全球环境方而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查看答案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查看答案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认为:“历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与其持相近观点的史学著作是

A. 《史通》

B. 《资治通鉴》

C. 《文史通义》

D. 《中国史叙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