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A 【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故答案为A项。材料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非认识不足,排除B项;材料是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来阐述的,不是肯定成果,排除C项;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基本正确,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标志着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查看答案

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这说明了商周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A. “血亲为主”    B. “礼法融合”    C. “亲贵合一”    D. “礼刑并用”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曾投靠郑成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军海澄。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沿海村社荒凉萧条的景象,他忧心如焚,遂挺身而出,先后两次上疏,直言“海禁迁界”之失策,痛陈“迁界”之弊端,与此同时,施琅还清醒地看到,“迁界”的根源在于台湾尚未统一,因而他明确地提出要以平定台湾来解决“迁界”问题。他不顾年老体衰及遭受冷遇,两提攻台,四请专征,矢志不渝,终于感动并说服了康熙皇帝。1681年7月,在康熙皇帝支持下,施琅主持专攻台湾,经筹划准备以后,于1683年6月14日率舟师攻克澎湖,迫使台湾郑氏集团纳土归降,施琅率部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本岛。入台后,施琅采取了一系列抚政安民举措,保证了社会安定,从此,实施多年的“海禁迁界”政策终于被废除。据史籍载,1696年施琅逝世后,“闽中绅士军民闻公薨,皆巷哭失声。”并立祠将其尊奉为神明。

然而,在清代末期,革命志士们把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张煌言等孤忠荩臣尊奉为民族英雄,大力宣扬,以号召民众。相反,施琅却被当成一位十足的“叛徒”而加以否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年间施琅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清末遭到否定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大量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战争期间,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喷。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英国文官的选拔和使用特点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