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 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991年2月,《解放日报》先后发表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社评,社评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指出“我们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随即,《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纷纷发文,对“皇甫平”的观点进行指责和围攻。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共识 B.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确立
C. 仍然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D. 苏联解体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 认识到民权主义是核心 B. 发展“民族主义”的内涵
C. 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 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 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 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 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 但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
B. 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
C. 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
D. 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 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 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