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10月...

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为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自动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8年4月,国家社会党领袖张君劢、青年党领袖左舜生先后致书蒋介石,表示“方今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材料反映出

A. 日本侵华推动了中国民主党派的建立    B. 全面抗战使党派之间的矛盾消失

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得到承认    D. 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带动和影响了中国其他党派

 

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民主党抛弃前嫌,主张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开始走向团结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等事件有关,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没有涉及日本侵华推动了中国民主党派的建立,排除。B项说法错误,不同政党代表的利益不一样,矛盾难以根除,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本身就是合法政府,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06年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时说:“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无论谓君主立宪,谓共和立宪,皆谓之政治革命。苟不能得立宪,无论其朝廷及政府之基础生若何变动,而或因仍君主专制,或变为共和专制,皆不得谓之政治革命。”材料表明梁启超

A. 反对进行政治革命    B. 认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诉求本质上是一样的

C. 赞成以革命的方式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    D. 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比革命更适合于改造中国

 

查看答案

下面是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绘制的中国近代社会过渡型结构图示。下列对于图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它反映了近代社会呈现出非稳定性的特点

B. 它显示出近代社会是一个多因素的矛盾运动过程

C. 它启示我们从传统因素、外来因素、内生新因素三个层面思考近代社会问题

D. 它否定了近代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查看答案

赵吉士在其《寄园寄所寄》中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名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这反映出

①朱子理学成为徽商的精神信仰

②宗法观念深刻影响徽商

③徽商是立足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

④徽商坚守“士农工商”的传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规范之美”与“自由之风”也适用于评价唐朝和宋朝的

A. 政治制度    B. 对外关系    C. 绘画艺术    D. 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通过对秦国18位宰相的出身进行详尽考证,最终发现这18位宰相中出身贵族的只有5人,其他的是以平民身份跻身卿相的。许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

①宰相制度还不健全

②墨学曾为显学

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大

④走向富强的原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