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丁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丁之条鞭。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地之条鞭。敝邑所谓条鞭者,税粮不分廒口,总收起解,差役则除去三等九则之名,此照地偏派,丁不论贫富,每丁出银若干,地不论厚薄,每亩出银若干,上柜征收,如募应役,而里甲之银附焉。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23
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嗣后直省一体仿行。
——《清史稿·赋役仓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赋役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清雍正、康熙时的赋役制度有何重大变化?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朝的这一制度成功地防止欧洲人渗入中国内地,将普通的中国私商排除在对外贸易之外,表面上也保持了中华帝国的“尊严”。通过关税和对行商的勒索,掠夺了对外贸易的大部分利润,从而使中国商人阶层不能因对外贸易的发展而成长。而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在广州制度下则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中国商品,满足西方市场日益增长的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并毫无风险地获得巨大利润,尽管他们对广州制度仍有诸多抱怨。
——庄国土《广州制度与行商》
对材料中关于广州制度的观点进行评价。
(要求:评价时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选择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价;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