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法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法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尊法抑儒

C. 儒法并用

D. 儒法对立

 

C 【解析】据材料“仁义礼制……法令刑法……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仁义礼制思想与法家法令刑法思想并用的主张,故C项正确;“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说明儒法并用,而不是尊儒抑法或尊法抑儒,故A、B项都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儒法对立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学生可能会认为仁义礼制为本,法令刑法为末,往往会得出重本轻末的结论,因此,对于关键信息的理解尤为重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儒法并用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法治”

C. “仁爱”

D. “非攻”

 

查看答案

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 南宋时期朱熹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查看答案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 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 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 倡导人的解放

B. 否定基督教

C. 宣扬《圣经》精神

D. 否定教皇地位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 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C. 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D. 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