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C. 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

D.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说明了日本明治维新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最终把日本引向灾难,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必须是全方位的,故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 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 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 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 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材料四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

(4)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查看答案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查看答案

《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A. 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C. 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 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查看答案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