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群英(1871-1937),湖南衡山人。女儿与丈夫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群英(1871-1937),湖南衡山人。女儿与丈夫离世后,她冲破封建礼教,回到娘家。此后,她阅读了《妇女之苦总论》《天演论》《革命军》等著作。她是同盟会唯一的女缔造者。在辛亥革命中,担任女子北伐队长,投入攻克南京之役,孙中山赞她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二等嘉禾章”。民国成立后,为反对袁世凯操纵临时参议院,否认“男女平权”的主张,她创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发起和领导了女子参政运动,向封建礼教展开猛烈冲击,时人叹为“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晚年,她从事办学办报,旨在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增进妇女参政能力。一生中创办了《女权日报》等五种女子报刊,创办了“中央女学校”等十所女子学校,被时人誉为“女界孙黄”。

——摘编自周亚平《唐群英与近代女权运动》

根据材料,概括唐群英的主要活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群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积极投身中国民主革命;敢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塑造了近代新型女性人格,成为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从事办学办报,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增进妇女参政能力。 受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的影响;英雄人物实际的榜样引领;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个人生活的不幸。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材料中“女儿与丈夫离世后,她冲破封建礼教,回到娘家。”体现了她反抗封建礼教的行为;“在辛亥革命中,担任女子北伐队长,投入攻克南京之役,孙中山赞她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二等嘉禾章’。”体现了她积极参加革命;“为反对袁世凯操纵临时参议院, 否认‘男女平权’的主张,她创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发起和领导了女子参政运动”体现了她积极参与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先驱;“晚年,她从事办学办报, 旨在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增进妇女参政能力”体现了她积极从事教育活动,立志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增进妇女参政能力。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本题可以从自身原因和时代影响两方面来寻找答案。材料第二句说明了其自身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她积极参加革命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材料第三句体现了她受过革命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过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无能,这也是时代给她造成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孟《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晚清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国家败象日益显砚,国运日蹙。西方列强趁机入侵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多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力图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国家和社会。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获得清政府重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抗击日本侵略者。1903年,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永福深受革命影响,于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

——摘编自林家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永福个人精神的品质。

(2)根据材料,指出刘永福立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查看答案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绒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斌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l)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