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A. 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 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C. 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D. 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国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实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列宁的这一主张意在
A.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宰相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 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 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 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 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 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马克思笔下的“无产阶级”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1891年,恩格斯在《致国际共产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出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新概念,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
A. 无产阶级已至登上历史舞台
B. 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 无产阶级的构成日益复杂化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消失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伏尔泰说:“天狼星的光始终如一,对我们来说,道德哲学亦始终如一。”“一切关于显灵或奇迹的说法,一切认为上帝干预自然秩序的信仰,都是假的,……人类要了解上帝,只需要有理性就够了。”对以上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A. 伏尔泰是无神论者,主张以道德取代宗教
B. 伏尔泰认为如果上帝无法显灵,无法干预自然秩序,上帝的存在就很可疑
C. 伏尔泰相信自然神论,认为宗教的精粹在于尊敬宇宙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D. 伏尔泰认为研究天文学有助于了解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