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 缺少必要的资金 B. 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 劳动力素质较低 D. 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
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2年7月24日,郑观应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一个书香门第。1858年到上海学习经商,先受雇于英商定顺洋行任买办,后与英商经营公正轮船公司任董事。1874年任英商太古洋行买办、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并开设恒古钱庄。1880年,郑观应被李鸿章委任为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总办,参加洋务运动。他关心时政,热心西学,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维新改良思想,主张变革以御外侮,办学校以育人才。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曾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1922年5月病逝。
——摘编自《中山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一生中阶级属性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实践活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已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中国人难以承受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人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上述材料描述了近代中国和西方三阶段的关系,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