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有( )
①经济持续增长
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
④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而在欧洲各国债务中相当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如下表)。
国别 | 瑞典 | 丹麦 | 法国 | 希腊 |
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 38.2% | 37.9% | 34.9% | 21% |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 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福利政策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社会公平
D.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 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量
B. 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C.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美国《财富》杂志在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回答问卷的穷人中有9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保证每一个想工作的人都有一份工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众支持政府干预经济 B. 罗斯福新政取得较大成效
C. 民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D. 罗斯福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推行公平竞争,美国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上面写着“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等语,以资表彰鼓励。这里的法规是
A. 《全国工业复兴法》
B. 《全国劳工关系法》
C. 《社会保险法》
D. 《财产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