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近侧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
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这是2015届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转型的概括解读,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 夏商西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三国
D. 两晋南北朝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 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 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 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 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史料记载矛盾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被探知,应兼存异说
B. 《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
C. 《赵正书》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
D. 《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