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换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会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服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的不同基本可以照抄材料,例如,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是中国使团的出使目的,而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是日本使团的出使目的。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主要突出中国是抵制的而日本是主动顺应的之类的答案均可。 (2)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主要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是否政府主导、是否实现目的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例如,从是否政府主导来看,中国的政府是不主导的,并且顽固派还阻挠和破坏,而日本的近代化却是由政府主导的。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重点考查了对比分析的能力,出使目的、成员组成的不同可以照抄材料,而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要分类别进行比较,例如,可以从是否政府主导等角度分析,还得回答出其他的角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下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有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鹭鸶

素银

鸂鶒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鹌鹑

海马

乌角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查看答案

下列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描述准确的是

A. 圆月高悬的夜晚,伟大文学家屈原投汨罗江而亡

B. 张骞出使西域时,友人弹奏《阳关三叠》以表达惜别之情

C. 金田起义发生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南昌起义发生时,江淮大地已过了梅雨期

 

查看答案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