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A.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C. 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D.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这表明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念
B. 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C.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 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B.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C.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 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C. 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D. 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C. 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作了适度调整
D.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