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B. 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
A. 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
B. 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
C. 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北京是经贸中心
B. 闭关政策的影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区域商帮的发展
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 B. 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
C. 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 D. 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 B.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C. 舟揖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