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入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 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 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 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宋人诗云:“小麦靑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螬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 北魏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 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 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满洲贵族通过战争俘虏,人口买卖,接纳投充,籍没为奴等手段,占有大量奴仆。户口数字的大量减少,迫使封建国家裁州并县以减少财政开支。康熙禁止圈地后,农民垦荒积极性提高,拥有土地面积扩大。
——摘编自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康熙年间,十分重视垦荒,制定招民开垦的奖励办法,由于清廷采取了鼓励措施,大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纷纷前往各地垦荒耕种,“湖广人民往四川开垦”已形成一股潮流。清初的赋税制度,原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情况复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旨在克服农民在赋役压榨下四处流亡的严重问题,以便稳定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对无地或少地的人民来说,因为当时一般劳动人民丁多地少,而地主阶级田多丁少,田丁税的相对固定,就能使他们不至于为了躲避繁重的丁税而四处流亡。随后,四川实行“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
——摘编自白寿葬主编《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户口减少的原因及康熙帝的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