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 人寿年丰 B. 祈盼丰收
C. 庄稼收获 D. 祭祀谷神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之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部阵营旋即进入冷战。作为迎合冷战思维的产物,美国以麦卡锡为代表的保守政治力量在国内刮起一股政治“红色台风”,在美国掀起了麦卡锡主义,以驱除共产党分子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名,向美国任何进步组织、进步力量和进步分子高举镇压大旗,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诋毁自由派人士的声誉,打击进步力量和组织。一时间,风声四起,乌云密布,大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面对这股铺天盖地的“红色台风”,众多美国的自由派和社会进步人士心神不宁,唯恐“共产党帽子”一不小心扣到自己头上,由此累及自己的名声和生涯,甚至连累家人、朋友,把他们列入麦卡锡“追踪红色分子”运动的“黑名单”之中。即使是普通百姓,此时的日子也不安宁好过。为了躲避任何可能发生的“人灾之祸”,以言论自由信条为圭臬的美国人,乖乖的做人,唯恐一不小心失言失行,授人把柄,最终落得个“红色分子”的罪名……这个以冷战思维为主旋律、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想年代,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作“共识年代”,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冷战文化时代”。
——《美国文化史纲》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雅尔塔体系下冷战形成的条件。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想对美国的消极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2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梯次展开的大变革过程。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一般来说,我们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的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的来源,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