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 苏州
B. 重庆
C. 上海
D. 沙市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恤商惠工”政策是为了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D. 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从中可知
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9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境内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工业
A. 都出现在南方的通商口岸
B. 都是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
C. 都属于外资在华近代企业
D. 说明自然经济已完全瓦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下列民族工业出现于广东南海的是
A. 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
B. 张謇的大生纱厂
C. 方举赞等的发昌机器厂
D. 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