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A. 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A.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C.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D. 使英国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A.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一危机最可能是
A. 公民精神逐渐沦丧
B. 军事力量走向衰落
C. 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 奴隶制度正在瓦解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珍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C.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 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
C. 度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D. “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