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 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C. 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D. 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 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 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 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张图片,分别提取信息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