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 着重发展重工业
B. 实行“一五计划”
C.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 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A. 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 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D. 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
农林 水利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 邮电 | 贸易 物储 | 文教 卫生 | 城市 公用 | 其他 |
7.6 | 6.52 |
| 19.2 | 3 | 7.2 | 3.7 | …… |
A. 51.68 B. 2.0 C. 18.5 D. 9.0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阶段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B. 第一阶段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为开端
C. 第二阶段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
D. 第三阶段开始于一战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