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 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 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 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
A. 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
B. 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 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 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制定了施政纲领、刑事法规、土地民事法规、婚姻法规、诉讼制度、调解制度和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B. 明确废除国民政府法制体系
C. 人民司法制度开始建立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抗战期间迁移的高校约106所,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仅迁1次。迁3次以上的约19所,迁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8所,浙江大学迁校5次,私立铭贤学院迁校高达8次。迁校次数的不同反映了
A. 文化教育中心不断地西移
B. 对抗战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差异
C. 国民政府抗战的节节胜利
D. 日本侵华区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