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改进农具或耕作技术的角度,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材料二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剑桥中华民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为何没有达到目的?据材料三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A.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B.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
C.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某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特点有: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软约束力;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等。该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这个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年GDP达6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第三个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区。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 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 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 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 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欧元的使用( )
A. 加强了民众对欧洲的认同感 B.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C. 表明欧元成为欧洲统一货币 D. 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