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成因:秦扫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 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 “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 (2)“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二中“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 “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 父权至上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法律至上

D.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查看答案

《十二表法》第8表第22条:“法律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这体现出罗马法

A. 把道德法律化    B. 强调证人证言

C. 保护平民利益    D. 重视法律权威

 

查看答案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 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 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 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查看答案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 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B.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D.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查看答案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A. 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

B. 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C. 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D. 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