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抑商”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盐铁专卖”的政策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 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 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 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 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
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 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 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总理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 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付其责任。德国总理宣称:假使英国政府能力劝俄罗斯勿预 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可幸免。”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 有下述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 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 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 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 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 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
材料二 在英国的努力下,巴尔干半岛的战事没有蔓延,奥地利和俄国的军 事行动最终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两至三年中,英国和德国 也重拾友谊,尽管两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该被破坏。而且,很显然,法国和意 大利的民众也都对英国表示支持。除了英国的政界,英国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阶 级对于德国和法国也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并且,他们一直反对英国帮助俄国向 欧洲和亚洲扩大势力。另外,英国也帮助了一些小国和中立国家,如荷兰、比利 时、卢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麦,确保这些国家的统一、中立与和平。阿 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战与英国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内阁应该一致反映广大民 众的普遍看法,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 毫无疑问,只有严守中立才能确保英国的利益。而且,这一态度也帮助英国在这 场战争中确立了一个更好的立场,那就是,即使战事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 英国也能在疲于攻防的作战双方之间有效地进行斡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