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