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是
A. 经济利益一致 B. 思想观念一致
C. 社会地位一致 D. 阶级出身一致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和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反映了小国拥有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B. 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苏联,小国为新独立的国家
C.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
D. 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他主要强调
A. 城邦制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 B. 城邦制下重政轻文
C. 城邦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 D. 城邦制度压抑人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A. 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 B. 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C. 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 D. 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