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清末预备立宪时,“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顽固派反对变革 B. 司法机关相互制衡
C. 民主思想指导实践 D. 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
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 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
D. 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