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种情形出现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
A. 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 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 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 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商道,最早应开始于
A. 汉朝 B. 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
④具有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
A.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B.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C.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