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集》
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2017年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2.
(2017年北京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 称谓 |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
1-3岁 | 孩提 |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10岁以前 | 孺子 |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满10岁 | 幼学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13-15岁(男) | 舞勺 |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
15岁左右(男) | 束发 |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5岁(女) | 及笄 |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
15-20岁(男) | 舞象 |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
满20岁(男) | 弱冠 | 二十曰弱,冠(冠礼) |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2017年山东济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