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第(1)问,“不同之处”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仁、礼、德治、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汉代儒学则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如此“不同之处”也就找到了。“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可从宋代理学的主张中进行思考,如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 第(2)问,“共通之处”可以理解成“共同之处”,依据材料“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学是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两人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两人的目的来看韩愈希望对儒学进行改造,而康有为则希望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就是两者都希望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3)问,此问是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本问实际上考查“以正确态度对待孔子及其儒学”。结合两则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学,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注意区分真实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儒学的发展演变,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第(1)、(2)问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1)问主要运用所学知识;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本考点是历史主张知识,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对“不同之处”、“发展”、“共通之处”这类设问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16—2017学年贵州遵义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

类别

书名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材

《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

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本

《孝经》《论语》《太公家教》《小学》《少仪外传》《童蒙训》《性理字训》

以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的蒙学课本

《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趣味读物

《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故事》《龙文鞭影二集》《童蒙观鉴》《二十四孝图说》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或说明。(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

 

查看答案

2016—2017学年湖北宜昌七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号

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集》

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