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指开发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 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 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 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 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 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 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 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 保护佃农利益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维护地主特权
D. 规范租佃关系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 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 对外贸易发达
C. 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 商业城市兴起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
A. 盐铁官营 B. “贱商令” C. 闭关锁国 D. “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