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新现象:出现了商帮、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2)政策:重农抑商。依据:农业劳动力充足,农业产量提高,社会就会稳定;农业是根本,各行业依赖农业。 (3)新现象:工匠与机户间出现雇佣关系或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影响:农本思想、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认识: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经商要以诚信为本自强不息;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晋商”一词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可知晋商的经营原则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很容易看出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得出农业劳动力充足,农业产量提高;根据材料“朕(雍正帝)四方(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得出农业是根本,各行业依赖于农业。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看出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进行分析归纳。对于本题的认识,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经商要以诚信为本自强不息;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要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吗?》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15年福建卷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查看答案

2016年江苏卷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查看答案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