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7届山东日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

2017届山东日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特点: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原因: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 (2)特点: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影响: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 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文字“强制诸子均分土地”、“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均分制度”、“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不能孝养父母……依栖女婿”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战国时期、汉朝加强统治需要的角度以及儒家文化、宗法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即可。第二小问,紧紧把握题目设问要求“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分析中国诸子均分土地对中国的影响、英国长子继承土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分析时结合材料以及两国各自国情,从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运河开凿与王朝的经济发展、政治统治有紧密联系。下面图一为西汉关中漕渠,图二为隋朝大运河。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运河与王朝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的关系的角度对上面两图进行比较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吗?》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15年福建卷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