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宗法制得到完善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 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一文指出,唐末以来城乡人口分别称作“坊郭户”“乡村户”。综合中外学者的推算,坊郭户占总人口比例如下图,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城市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B. 全国总人口的不断下降
C. 战争对城市的不断破坏
D.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 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