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A. 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 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C. 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买丝25公斤、金0.5公斤,也有人一次买香料286公斤。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
A. 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
B. 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
C. 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
D. 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
清代律学名家薛允升曾指出,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的处罚轻于唐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儒家信仰的重建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统治思想的转变
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宗法制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