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科举出身者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
A.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门第
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时期教育得到普及
商周时期采取兄终弟及或立嫡长子的继承法。对抗商时,周团结亲戚一致对外,恢复同辈族众只讲长幼,不分亲疏,共享政权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东进军事活动减缓,土地财产不能无限分封,各国又采取便于集权的“大小宗制”。这反映了
A. 宗法制的核心是发展演变的
B. 现实需要决定宗法制的演变
C. 宗法制实际上不讲亲疏关系
D. 大小宗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
西汉初年实行抑商政策,规定:第一,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第二,商人不能拥有土地;第三,商人不能乘车、骑马、携带武器。由此可见,该政策( )
A. 贬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B. 是打击不法商人的权宜之计
C. 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D. 规范了商人的从业行为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A. 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 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C. 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买丝25公斤、金0.5公斤,也有人一次买香料286公斤。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
A. 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
B. 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
C. 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
D. 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