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这表明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倡导( )
A. 浪漫主义笔法 B. 现实主义文风
C. 音节和谐 D. 奇特幻想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 )
A. 政治中心的南移 B. 经济政策的改变
C. 四大发明的应用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科举出身者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
A.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门第
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时期教育得到普及
商周时期采取兄终弟及或立嫡长子的继承法。对抗商时,周团结亲戚一致对外,恢复同辈族众只讲长幼,不分亲疏,共享政权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东进军事活动减缓,土地财产不能无限分封,各国又采取便于集权的“大小宗制”。这反映了
A. 宗法制的核心是发展演变的
B. 现实需要决定宗法制的演变
C. 宗法制实际上不讲亲疏关系
D. 大小宗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
西汉初年实行抑商政策,规定:第一,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第二,商人不能拥有土地;第三,商人不能乘车、骑马、携带武器。由此可见,该政策( )
A. 贬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B. 是打击不法商人的权宜之计
C. 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D. 规范了商人的从业行为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