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其强调宋明理学
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一同受祭祀。这主要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是
A.《通鉴纲目》
B.《朱子全书》
C.《朱子节要》
D.《四书章句集注》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三教合一的趋势
C.天理人欲观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