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度
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 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 宗法制崩溃
C. “仁政”思想消失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起初,察举制在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达官贵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获得官职,又令子孙修经明义,取得世代进官场的特权。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蕴含于察举制度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这就是通过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嘉新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阳嘉新制的变化之处及其影响。
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 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 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