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说明
A.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B. 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C. 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 西方经济危机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1927年12月,联共(布)中央接连发出多个指令,要求加紧粮食收购工作,国家领导人甚至为此下到各地,但都无成效。当时不仅普通农民不卖粮,苏维埃及合作社机关也不出售自己的余粮。为此苏联政府
A. 降低粮食税的征收额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D. 推行农业集体化
1921年7月,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二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这一政策
A. 使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B. 借助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 开辟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D. 是政府向国内旧势力的妥协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A.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 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 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 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